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发布时间:2013-09-24   点击:   来源:   作者:auq97133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 合理进行学生分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化组合,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如小组讨论的小组长、记录人、首席汇报人、第二汇报人。小组长的选拔更要慎重,有一个好的组长是顺利合作的必备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 优选具体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具体教学内容与个体需要的基础上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因此可以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三、 给足进行讨论时间。  

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学生间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的合作。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后,再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对新知的学习。  

五、 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发给一些小奖励,如小红花、金苹果、小旗子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3号    邮编:213104    电话:0519-8879919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