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民道德教育奠基
发布时间:2013-12-25   点击:   来源:   作者:陆洪涛

为公民道德教育奠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明确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为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道德教育确定了重要根据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未定型的状态要求我们在这一阶段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这对正确公民道德的培育具有“奠基石”的重要价值。

一、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待加强

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不同的方面。公民道德教育,主要以社会公德为切人点,通过合格公民的培养,实现教育对象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令人欣慰的进步与提高。但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加剧,也出现了诸多影响正确道德观念培育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就中学生群体来说以下儿个方面现象的存在就对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道德意愿与道德情感的角度来看,存在善恶倒置、以为美的现象在部分中学生中,这些方面的缺失已经导致严重的问题。对奇装异服的向往、对不良行为的崇拜等等典型表现。如果听任这此现象发展,公民道德教育就无从淡起

从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的角度来看,存在是不分、推卸责任的现象正确道德判断是道德选择的基础,敢于承担责任是履行道德义务的基础。但在部分中学生那里那些见义勇为的道德楷模被曲解为沽名钓誉的势利小人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严格要求,被误解为肉里挑刺、无端找茬的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恶劣言行被当作敢作敢为的‘“英雄壮举”……这些现象在不少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行为的存在,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从道德践行能力特别是自觉践行的角度来看,存在言易行难、眼高手低的现象。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包含富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但中学生对一这些内容的认与落实程度并不理想。有的学生在课时的表现和日常生活的表现不一样,有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不一样。从道德人格养成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与我们道德教育的要求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那些为了讨好教师而故意为之的“道德”行为,反映的不是道德的进步而是认识的扭曲。对道德习惯的养成“长大了自然会好”等观念使很多中学生放弃践行德育要求的努力这也会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低效甚至失效

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三维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道德建设问题时特别提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实际我们可以将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从道德认识的维度来说,要努力培养中学生“讲道德”,激发中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情感认识上趋于正面和阳光,对善良的道德行为予以肯定,理解道德行为对于社会的进步意义,自觉倾向于这些道德行为所表达的积极信息通过对凡人善举的肯定引导学生形成向善而行的自觉意愿。只有在道德情感上有了这种认可与肯定。形成“心向往之”的心理倾向学生才会“愿意听道理喜欢讲道德”,在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开一个好头。

从道德选择的维度来说,要努力培养中学生“尊道德”,培育中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正确价值判断的形成,是进行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关键。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道德行为、尊敬高尚品格,为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打好基础,为承担道德责任确定

前提。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明确道德要求,指引道德方向,才能让学生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立场,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和值得倡导的,哪些是错误的和需要避免的,实现道德成长,承担道德责任。

从道德践行的维度来说,要努力培养中学生“守道德,提高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坚守道德底线,是道德教育最实际的效果追求。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最终标,是让学生能自觉践行道德要求,在坚持做到公民道德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追求更高道德理想。

个维度的目标,存在递进关系。从认识开始,经过选择落实于实践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也是中学生道德养成的生成路径。

三、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应避免理想化”误区公民道德教育倡导高尚的道德追求,但不是说只有“圣贤”的道德境界才是我们的理想标准。有的教师以高远的理想道德人格为标,在教育实践中则往往因为目标于远大抽象”,影响教育效果。2011年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标准中的“好公民”修“合格公民”,这值得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借鉴。我们的道德目标,也应该按照‘先成人,再成才”的思路,先培养合格公民,再追求更高目标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道德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公民道德教育口标的渐进式“衔接”和体系化“构建”,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

应避免日号化”误区公民道德教育的理想方式是用生活化的案例和真实生动的身边故事,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道德榜样,养成道德习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技巧,将自以为正确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在学生那里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的对的就要学好做到”,到学生那往往变成了“你要我学的,我偏不学”的逆反心态。只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浸润式”的方式,让学生认可道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从别人那里学到可以使自己成长的东西

应避免“单一化”误区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中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表现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就是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案例的理解、态度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有的是源于学自身认识水平,有的则是因为认识角度、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并不存在“唯一标准”。有些教师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图省事,就“一个标准到底”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是实现不的。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认识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允许个别学生的认识和别人不一样。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3号    邮编:213104    电话:0519-8879919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