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
洛阳初级中学 戈颖娟 2013年11月21日
教学目标 :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4.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
风靡( ) 山岚( )
谛听( ) 雄踞( )
鱼鳖( ) 静谧 ( )
一泓( ) 幢顶 ( )
堪称( ) 红桧 ( )
(2)除了以上生字外,你还积累到哪些词语?
学生补充自己积累的词语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学生寻找文中的例句分析品味)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用好生本舞台 上好游记文章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戈颖娟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游记,是现代作家吴功正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发展旅游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愿望。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环节时,注重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注重了学生课堂的自我思考,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注重了学生课堂的质疑品味,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注重了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上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充分,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素质化”,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具体分析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兴趣中展现课堂活力
1、创设情境导语,激活课堂。
我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优美的歌曲《高山青》伴着如画的风光图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看文本的强烈愿望,从而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运用角色效应,激活课堂。
课堂创新的实质需要教师将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能力,需要教师自己在情趣方面的驾驭能力与变现能力。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及感情表达出来的写法,不能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
我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这个环节学生结合了自己生活中所历、所见、所闻的情境,以导游的身份熟悉文本,并通过自己做导游来感受作者写游记的方法:移步换景。应该说,课堂上,小组间的演练饶有兴趣,各组选派的代表的导游词解说的很出色,表演的也很老练。这种角色效应,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能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而使课堂真正属于了学生,课堂也真正地活了起来。
3、充分朗读文本,激活课堂。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的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作者吴功正笔下的语言更美。那优美生动的语言,不通过朗读,又怎能感受得到如画般的意境呢?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通过速读、跳读、选读、集体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感知文本,品味文本。实践证明,读课文本身能激活课堂,多读课堂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方法指导中彰显活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自觉地引导学生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可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们都能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可是当前的“课堂讨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合作讨论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现象,不管什么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不管有没有必要。其次,有些老师往往不能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好象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他们把“合作讨论”当成课堂的“点缀”。第三,有些老师安排学生讨论后,自己不参与讨论,无事而做,只是做个局外人,有时甚至像个“计时员”,他们习惯于说“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充分。第四,并非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合作讨论,发言的往往总是那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往往只是一个倾听者。
我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没有停留在形式上,也没有局限在某些个别的学生身上,时间的把握上能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词语积累这一环节,我从两个方面展开: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2、除了以上生字外,你还积累到哪些词语?第一小点主要起到引领学生自主积累字词的作用,第二小点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预习检测时,我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了预习成果,其他学生则分小组分享自己积累的字词,最后由一位学生带领大家朗读字词。这一教学过程,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享受到自己自主学习成果的快乐。
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自主思考,这些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都有展示的机会;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形式多样,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暂差生深刻的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本文写作上采用的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觉得自己能学好语文。
在合作探究,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方面。我先展示出自己觉得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及思考问题的某些角度,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交流,结合课前的预习卡内容,自我去挖掘文本,去品味,去感悟。老师则适时、有效、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帮助学生归纳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和表达形式,充分激活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质疑环境,在思维碰撞中焕发活力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想,善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充分鼓励质疑,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质疑环境。有两个学生在感知文章、品味语言、感受了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位学生很善于自己思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神木为什么能成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一问题激活了全班同学的思维,有好几位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大家形成共识:神木不仅长得很巨大、历史悠久,而且在遭受重创后仍能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神木的百折不挠精神。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思辨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了课堂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