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大 国 公 民 意 识 的 几 点 思 考
大国公民意识是新千年之后我们的国人最常谈论的话题。从奥运申办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围世界杯、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成功举办奥运,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有足够的资本去自豪,也深感中国的大国形象日渐凸显。可是当中国的实力正日渐成为世界大国强国,我们的公民准备好了与此匹配的意识和心态吗?一个大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应该如何看待国际的大事件?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国家和民族自身的不完善?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与慎思。
我们的民众在感受了奥运四方朝拜的美妙感觉后,又看到全球包括美国在内遭受金融危机而中国却一枝独秀,所以片面的隐约的感受到我们已经是一个在很多方面比欧美还强大的国家。
但是需要清楚正视的是:我们创造的工业奇迹,那是生产规模和生产量的巨大,我们产品研发能力的滞后,在日常消费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作为饮料产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无菌冷罐分装技术至今还是依赖国外技术,国产品牌的手机、电脑产量居世界首位,可核心技术完全依赖欧美日国的企业……所以作为民众意识的常识首先需要认识的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得到巨大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这些并不表明我们已经是一个典型意义的大国。尽管一直以来我们国家是政治影响力和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大国,可是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与方式并不具有典型意义,我们中国没有产生像日本松下索尼那样的优秀企业和企业管理文化,也没有美国在工业金融等方面创新的文化,所以我们中国并不具有被他国学习的制度和创造上的成就,尽管西方某些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者都声称中国是一个对西方有威胁的大国。可是必须清醒认识的事实是: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并不与中国今天的经济数字一样的大,甚至和西方最发达七国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这些却恰恰是一个国家大国影响力的核心。所以理智自信全面客观的看待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和不足是我们公民最为缺少的素养。
对于《中国不高兴》中表现出的我们中国不再看其他国家脸色的情绪,其本身就是一种自身感觉委屈的弱国思想,意味着我们在此之前经常要看别的国家意思行事,中国的外交没有自己的自主性。可是回顾一下近些年的外交活动会发现,中国的外交如同其他国家外交一样不是谁听命于谁这么简单的关系,而是各个国家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维护自己利益,发展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的过程。比如,中法关系由于奥运火炬被阻事件和达赖访法事件而出现短暂的紧张,可是两个国家并没有这些偶发事件动摇两国在经济、战略上的合作关系。法国并没有因为中国不高兴而放弃自己一贯的在西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看法,同样中国也没有因为在法国发生了反华的行为而要给法国脸色。这个事实证明,国家之间的外交是利益理智抉择的结果,而不是非理性的谁压倒谁,谁教训谁,这样的格斗模式,这些常识是中国公民考虑外交问题所缺乏的。
同样,面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我们国家政策和事务指责时,众多的媒体和公众会提倡一种非理智的行动去反对他国的指责。比如,奥运火炬在法国遭抢事件发生时,很多公民失去理性的判断,他们当中有人抵制法国货,有人号召不去家乐福买东西,有人甚至宣称凡是法国的都是反华,都是和我们过不去。之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此激烈的非理性的反对法国火炬遭抢,是因为第一这是反对把奥运政治化的正确诉求,第二是我们的大国心态开始形成,而此时此刻法国所发生的事件是对我们大国形象的不认同。第三是不自信的国民心态的表现,因为自信的国民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过错时,应该更多的去分析发生这种过错的原因是么,我们怎么去通过沟通让他国理解我们的真实状况,消除他国民众的误解,进而消除他们对我们的反对行为。所以说,由于经济的巨大进步,我们国民对于大国地位和形象的诉求很强烈,需要他国和他国民众认同。可实际上,我们被认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不强的,在被认同不强时会产生民众心态上对于他国的不满,甚至对他国的反感。这个时候我们的民众没有考虑到我们和他国信息交流的不畅通状况,我们和他国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易于被人误解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造成的不被认同。所以开放透明的信息环境下增进国家和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使得东西方信息对称,进而消除误解,达到西方对于中国的全面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国家被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所以,自信是大国公民基本意识,自信的面对误解和消除误解,进而达到他国和他国公民的认同,这是中国公民意识教育所需的。
我们需要注意到:西方和中国之间的隔膜是很厚的。正如法国发生了奥运火炬遭抢事件时,一位外交官所说,中国同西方的隔膜的墙很厚,需要很多代人的相互了解去化解。这些隔膜是意识形态的差别和我们分析问题的哲学基础的差别,比如我们坚持集体至上,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当中西方发生某些分歧时,我们如何相互能够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和而不同中增进相互了解,让西方明白中国处理问题的缘由,也让中国民众明白西方对我们国家产生误解的起因。正如网络上一句倡导词所说,“打动世界,盲目愤怒不如自信的微笑。”特别是中西方民间都是在自己的传媒上获得对方的社会状况信息,而意识形态和偏见影响下的很多传媒不一定会客观公正的报道,而多是向 CNN 和中国不高兴之类的片面的煽动大众情绪的裁剪后的报道。所以,无论哪种信息,都需要思考和理解,不能是宣泄情绪,不能以情绪对西方的误解,也不能以报复和攻击作为对西方错误行为的回应。因此,中国人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成就,认真理性的看待西方对于我们的言行,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全面开放的深入理解才能为我们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同,才有利于我们大国形象的展现。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民众在看待和评估自身发展,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对于我们国家评价和认同上都存在很多缺失之处。所以与中国日益走向典型意义大国相匹配的公民意识培养需要从全面理性自信地看待中西方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