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根据市教科院的工作意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意识,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努力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武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领导能力。引导全区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活动。促进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和音体美等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彰显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各类学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所规定的课程方案及自身的发展实际,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方案,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地实施,积极开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探索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走班教学方式,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强各类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引导学校积极打造富有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实施基地,努力提升基地学校的示范与辐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学领导能力。进一步厘定和确认学科关键能力,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改进教学实践,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常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教师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丛书,继续加强各学科课型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组织开展各学段、学科课堂教学同题异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探索课程实施方式,分享教学实践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认真组织中小学(幼儿园)相关学科教师基本功竞赛或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加强各类考试的研究。深入研究教育发展的态势,引导学校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形成教学的系统思维。加强对江苏省新一轮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研究,引导学校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师提高课程研究能力、改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分层教学研究和命题研究,增强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加强幼小、小初、初高衔接教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加强小学段和初中学段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优化学校质量评价体系,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提高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和园本化实践,落实《指南》精神,确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根据学前儿童身心特点,统整课程内容,发挥整合功能,关注儿童学习生态和成长方式,凸现游戏精神,坚决克服小学化倾向。
二、努力优化教研方式
通过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联片教研、送培上门、结对帮扶等多种研修方式,建立对话、交流和研究的新机制,扩大教师研修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倡导多元互动的专题教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价值引领,针对薄弱环节,盘活教育资源,搭建活动平台。每学期有重点、有突破地开展富有学科特质的、有明显实效的专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对话,丰厚教师学科素养。精选优秀教师拍摄“微课”、“精品课”、“名师课堂”等主题资源包,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搭建更多更强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广大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重视并充分利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在线研修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围绕“教学新时空”提供的研修内容,分学科、分主题,组织教师集中开展同步教研活动。同时积极向上级教研部门推荐学校优质“特色教研活动”、“名校课程”、“名师课堂”。
引导中小学优质学校与其他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研究、示范和幅射功能。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教师学习研究的共同体,提升学校的研究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入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解,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宣传、推介市、区中小学示范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研究成果,促进教研组主动发展。进一步完善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优化“教学案”及其实施模式,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设计展示、研讨活动;引导和规范五年内青年教师编写课程方案、编写详细教案的行为,促进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
进一步提升协作片教研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研究的城乡交流与互动,加强对薄弱、农村学校包括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指导和支持,逐步形成区域性、惠及所有学校的教学研究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不断加强教育科研
组织2014年度通过结题鉴定的市级、区级教科研课题,省规划课题、教研课题,开展优秀成果评比活动,评定一批教科研优秀成果。加强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教科研指导与服务实践的贡献度与支持度,引导学校不断提升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和水平。引领广大中小学学校、教师聚焦学校课程领导力、课程研发与评价、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问题,选择合适的项目或研究课题,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注重总结提炼,逐步形成富有特色、能够促进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教学成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加强各类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2015年度区级课题申报评审工作,并在审批确定的2015年度区级教科研课题中,根据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工作要求,确定一批常州市级教科研备案课题。同时做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推荐工作。2—4月份,根据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通知精神,做好十二五时期第三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
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活动。组织新立项的区级教科研课题主持人进行一次专项培训,着重指导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管理策略。对我区经中期评估正式批准为常州市级教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开展一次培训活动,对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予以指导。同时做好2013年审批确定的35项省规划课题和省教研课题中期评估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对各课题研究工作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交流,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发展。
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的调研,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对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查,了解各校课题研究网络管理情况,检查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引导各类课题开展扎实、真实、朴实的研究。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基地建设。根据《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组织新命名的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对教科研基地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针对部分学段、学校和教师教科研发展的现状,组织开展课题选题、规划、实施和评价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项目研究为抓手,深入研讨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引导中小学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公民教育、做中学、特色德育等项目研究活动,创建教育教学特色,不断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和办学水平。
四、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坚持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内部管理,建设三型机关,争当先行表率。努力构建一支重师德、有爱心、敬业奉献,精业务、善引领、勤政廉洁的教研员队伍,实现工作作风的进一步改善,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发挥服务中心、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作用。
加强教科研人员的各类研修活动,鼓励和支持教科研人员参加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进修,为教科研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引导教科研人员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把教科研人员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论文发表质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教研活动水准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教研员以有效达成“五个一”作为促进自己开展教学研究的动力,即“上好一堂课”、“作好一个讲座”、“发表一篇论文”、“抓好一个课题”、“建好一个基地”,全面提升专业引领的整体水平。
坚持每周一学习日制度,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专题,切实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
努力加强与兄弟科室的配合与合作,认真为兄弟科室开展的相关活动提供专业支持,积极参与学校的督导评估、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程序,在各项教师评优、学生竞赛等活动中坚持规范操作、公开公正公平。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工作目标更明、工作标准更高、工作思路更清、工作力度更强,充分调动全体教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本单位的民主、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