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认识与实践》的探讨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优秀、中等、后进”三类,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普及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在不同起点上不断进步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对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按三条线来研究,即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个性以合理表现的余地。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正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符合《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的教育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出发。《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紧密相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国义务教育实践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数学素养”在大纲中的首次提出,说明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2、“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
凡深谙教育的人都知道,由于学生来源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不同,因而其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思想素质、学习习惯等都不可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班级授课制,它强调了教学的统一性、互促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但这种突出统一要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齐步起,”“一刀切”;老师讲,学生听。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吃不饱”的乏味,“吃不了”的生厌,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正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较好的结合;是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有机组合。
3、“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启动学生参与意识的较好方法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学内容带动下,师生思维活动共振的过程,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参与意识,参与意识越强,效果越佳。为启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必须从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入手。“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各类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制定教学目标,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各类学生能接受掌握规定内容,达到各自的目标,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愉悦、成功的体验,变老师逼着学为学生主动学的质飞跃。
4、“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发展个性的良好途径
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转,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言,本身就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差异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能促进各类学生发展。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通过研究,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从重“教”转移到重“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上来。另一方面,以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质与状态来评价和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教师反思自我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1、分层授课,优化教学过程,落实不同层次的目标
分层授课,是教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来落实不同层次目标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要求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从知识方面,要求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力求低起点,小坡度;从能力方面,要求由低到高逐步加强;从思维方面,要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其教学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分层置疑,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分类指导——信息反馈,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归纳小结。
分层授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
2、分类指导,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达标
分类指导是教师接收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号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因而需要得到的指导也各不相同。对各类学生的指导,主要在课堂完成,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提问,提问要照顾到各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前搞小测验,当即抽样,发现典型问题,让学生思考,订正。
(3)课后分类测试,对不达标者,进行个别辅导。
(4)成立课外教学活动小组,好、中、差搭配,以优带中,以中促差。
(5)作业提倡面批面改,找出错题的错源,“对症下药”。
3、分类检测,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转化
由于各类学生所达目标不同,因而对他们的检测也就自然不会相同,恰当地给各类学生制订检测标准,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差生只有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转化才变为可能。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途径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流畅性,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认真研究学生,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
在一定的学习阶段,老师对学生成绩、品质、习惯、态度进行全面考查,做到胸中有数,实行动态分层。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必定有些变化,这时再进行考查,再划分层次,以便因材施教。
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无论哪节课,首先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它确立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主要方面。因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以同时兼顾各类学生为出发点的,因而“分层备课”首先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备课”在目标分层之后,教师要对所教知识进行具体的分层,即对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类测试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准备。
A、对知识进行“肢解”是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围绕目标,对所教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可供各类学生尝试学习的小知识点,然后按知识的结构顺序,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排列的过程。
B、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预测,制订分类指导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分层备课时,必须预测到学生课堂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哪些疑问,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对同一知识点分别站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思考,估测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回答方法,制订相应的指导措施。
当然,无论一个教师如何准备,也难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中不会提出人意料的问题,我们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这种思维的暴露,他恰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分层释疑,分类指导提供了素材。
对分层练习进行设计
要使分层教学不是空谈,就必须和练习紧密结合好,练习的设计原则是紧扣大纲,不搞题海战术,一般分为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等几个层次,基础性练习全体学生都要做,提高性练习优等生全做,鼓励中等生做。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初二年级四个班级
五、遵循原则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操作模式的统一体。在应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共同发展。
2、 变通性原则。学生分层是一个相对动态过程,不可固定化。分层是为因材施教,促进最大发展。
3、 互补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各类学生活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实现各种学习形式的功能互补。
发展性原则。各层知识目标,不是一陈不变,随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不断提高,对同类课程的各层目标逐步加高,使分层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发展的过程。
六、初步研究成果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特征,探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认识与实践的最优程序,对于我校的年轻教师进行实验课的实时录像,使研究工作具体化。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等制作了一系列的多媒体课件和案例,如“玩中学,学中乐”,“认识三角形”等课件案例获区级二等奖。
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影响逐渐扩大,2003年市级优秀论文,课题展示会上“学会预习,超前作业”获优秀成果奖,“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被录入 2003嘉兴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
学生反响也很大。实验班的学生每人均有体会,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很受学生欢迎。
实验教师在实验的这年中辅导的学生在希望杯数学竞赛中获得非常骄人的成绩:荣获“嘉兴市市级优秀团体”,多人次荣获嘉兴市一等奖及省级奖项。
对学生数学学习障碍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好而放弃他们,相反,教师更应该关心爱护他们,还要多给学困生树立信心。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符合当前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合理的锤炼和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沈德立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2、《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教育心理学》
4、《教学心理学》
5、《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6、《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7、K12教学资源网
8、新课程数学教学网
责任编辑 陆平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