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内实施分层教学案例
一、背景
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目前的初中教学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无疑影响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
二、案例
在班内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班内学生个体差异很大,良莠不齐,按照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不能兼顾全体学生。我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进行分成教学。上课时,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要求不同进行授课,使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创设不同类型的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照顾“吃不饱”的学生,从而达到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包括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这种分层模式既因材施教,又照顾了和恢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自主定层,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分成。
其次,对于不能准确定位的少数同学,综合其入学情况、当前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通过面谈,教师再次进行隐性调整。
第三,通过个别告知的办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层次和目标。
第四,学期期中、期末结束,学生自我小结,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提醒,查原因,矫正补救,鼓励前进。
在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将学生的自主定层与老师的隐性分层相结合,既尊重了学生意愿又避免了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自己、出现低估或高估的情况,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三、案例分析
实施班内分层教学,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了解差异,分类建组;针对差异,分类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阶段考查,分类考核;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班内分层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不是复式教学,也不是按学生基础知识或分数分层次编班的、只抓“尖子生”的教学方式,它是适应任何学校随机编班的,在形式上与常规教学没有冲突,但在内涵上却有很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效果上大大优化于常规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班内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层次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大纲的要求,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发展智力,丰富情感。使其全面发展,普遍发展。
“班内分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分层,这个分层有两种含义:
一是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即根据每堂课的教材内容,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层次,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时的难易,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各种层次的、程度不同的问题情景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逐步练习、思考和自觉学习,逐步实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使课堂形成几次反复、螺旋式上升的格局。
二是对学生分层(不公开地),我们知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基础、素质素养、情感体验、行为习惯都不尽相同,不论是一个学校,还是个班级,只要不是按程度编班和招生,学生间总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分层的目的,就正是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较好方案。
责任编辑 陆平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