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点作文训练
发布时间:2016-06-16   点击:   来源:   作者:张美红
微点作文训练
——一种新颖独特而又省时高效的写作指导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如果你还在为学生讨厌写作文而伤透脑筋;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作文指导毫无效果而无限伤感;如果你还在为寻找一套科学且有效的写作指导策略而煞费苦心,如果你尝试了很多方法而学生的写作水平依旧无法提升,在你无奈地揩干一把近乎绝望的汗水望着迷惘的前路而彷徨无计的时候,,你不妨尝试一下微点作文训练。

提出微点作文训练,我们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如果你还在为学生讨厌写作文而伤透脑筋;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作文指导毫无效果而无限伤感;如果你还在为寻找一套科学且有效的写作指导策略而煞费苦心,如果你尝试了很多方法而学生的写作水平依旧无法提升,在你无奈地揩干一把近乎绝望的汗水望着迷惘的前路而彷徨无计的时候,你不妨尝试一下微点作文训练。

微点作文训练讲究的是从一个细小的训练点切入,目标单一但又能够整体联动,螺旋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即小切口,大目标。

微点作文训练施行的是窥破语言表达和结构的规律,归纳技巧、总结方法,让学生在“仿”中顿悟,在“练”中突破。即小技巧,大能力。

微点作文训练建构的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亮点”和写作训练中的能力“练点”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的是与教材配套的,有能力层级区分的写作训练体系。即小融点,大体系。

微点作文训练追求的是创建轻松快乐的互动课堂,让学生在“品味”中积淀,在“归纳”中运思,在“仿练”中提升,在“留白”中拓展,逐步形成有效的、牢固的写作能力。即小投入,大产出。

提出微点作文训练,我们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最大软肋是作文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文教学不成体系,随机性太大。虽然语文教材由浅入深,勾画有写作训练的一个过程,但整个轮廓还是粗糙的,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往往出现随机命题的现象,体现不出由低到高的层级界限,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作文训练的具体实施过程过于空洞,缺少易操作的训练手段。作文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资源有限、讲解的技法比较零碎、写作的要求又大而化之等等,都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路上走得既艰辛而又苦涩。艰辛,在于用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实施作文教学,还得匍匐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精批细改,力图用教师的反复辛苦去换取学生写作水平的突飞猛进;苦涩,在于总是觉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教师艰辛的付出不对等,总能在学生作文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缺陷,甚至有些学生在写作方面简直就是“缺根筋”,令心急的老师忍不住叹息“孺子不可教也”。

于是,作文教学的这些弊端和无奈逼迫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是什么使作文教学的担子变得如此沉重?

撇开作文教学的整体策略体系和局部施教艺术不谈,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我们为单次教学设置了太多、太高的目标。这样 “大而化之”的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在实施作文教学策略和步骤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长期演绎着一种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①选一道合适的题;②对文题做一翻讲解,提出写作要求;③学生写作文;④教师批改;⑤组织评讲。这种写作训练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写”是硬道理,“评”是好办法。另有部分语文教师细致一些,在学生写作前会讲一两点写作的技巧,再布置作文题,要求学生用刚讲的技巧写作,然后是批改、评讲作文。

这种训练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是典型的因题而教,不是因人施教、为能力发展施教。长此以往,除了会在学生写作素养里留下许多未经训练的“生地皮”,还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越来越生硬,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慢慢地消融。

进而言之,即使这样的训练重复叠加起来会有效果,但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学生写作能力梯级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以,我们需要尝试一种单角度的、高效能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写作能力训练程式。于是,我们做出了下面的假设:与其大而化之地空洞说教,还不如化整为零,将写作要求分解成细小的、系统的能力训练点,逐个突破,然后再合零为整,融会贯通,层级推进,螺旋提升。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写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教材导引的写作体系,把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规律、认知基础、情感体验、语言表述能力等因素,将写作训练划分为若干小的训练点(即微点),在已拥有素材的基础上,找准语言表达角度,融进一定的写作技法指导,引导学生从“点”上训练,在“点”的训练中获得写作语言表述的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后,再从小“点”到大“点”加以引导整合,螺旋跟进,层层提升,达到布局谋篇、整体创作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微点作文训练”。

微点作文训练,它有这样的本质内涵——

1.微点作文训练是作文教学大框架下的短周期实践。如果要把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定一条规范的路径,微点作文训练就是把这一长周期变成散点式实践的过程。这是基于“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的思路形成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力求达到以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全体学生单向能力训练提升的目的。

2.微点作文训练是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短平快式”的对接。我们提倡:作文训练的“微点”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教材对学生写作的示范作用。我们对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进行逐篇研究,寻找这些文章中的写作训练“微点”,一一做好标注;然后把这些点分类汇总,从而确定出一套完整的、源自教材的写作训练“微点”;最后,将这些微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微点”作文训练体系。

3.微点作文训练是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一级级阶梯。它体现了写作训练由低到高的梯级渐进过程,需要关注学生整体的写作发展水平,重视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力状况。比如同样进行美化语言的训练,七年级重在训练合理的选词、新颖的修辞训练;八年级就要突出段落语言的逻辑关系、表情达意的层次训练;九年级就要注重准确、含蓄、形象语言的综合运用。

4.微点作文训练是注重实效、讲究一课一得的训练。为降低单次训练的难度,我们尽量使学生在一节作文课中涉及到的题材范围趋向单一,以便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集中,让学生围绕相对单一的题材展开训练,产生碰撞,交换信息。比如为了训练学生“能够从生活琐事中发现一点生活的意义,感悟出一点人生的哲理”。我们设计了《“袋”装人生》这个训练题目,要求学生围绕“袋子”展开联想,从听关于“袋子”的方方面面故事入手,进行立意训练。学生在一节课内围绕“袋子”进行了全方位的思维,掌握了三种立意的方法,即:将生活琐事的意义与学习生活对接起来;将生活琐事的意义与做人品性对接起来;将生活琐事的意义与社会现实对接起来。结果思维方法掌握了,思维品质提升了。后来我们把“袋子”换成了苹果、公汽、河流,学生都能够举一反三。

微点作文训练,它有这样的操作程序——

1.每天五分钟的脑保健操。所谓的“脑保健操”,即语文课开始的五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思考、进行表达,最后归结成文字。脑保健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一段故事的点评,有时是一则名言的解读,有时是一点语素的延展。老师给一个特定的题素,引导学生据此延展。比如教师给的语素是“我愿意”三个字,要求学生用相对整齐的句子来描述一种情境,于是有学生这样说:我愿意静静地坐下,轻轻闭上眼睛,慢慢地遐想。让思想如放飞的的小鸟,在那蔚蓝的天空之上尽情飞翔。我坐在思绪的小舟上,随着溪流,肆意荡漾。还有学生这样说:我愿意把手放进裤袋里走路,不是装酷,而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寻找一丝温暖;我愿意在思绪紊乱时睡懒觉,不是偷懒,而是冲淡悲伤;我愿意像大人一样喝咖啡,不是装洋气,而是在淡淡的清香中寻找一丝心灵的慰籍。脑保健操练习有时还是一个场景的描写,一篇文章的解读,一种技法的实践,甚至是实事报道、信息链接、成语接龙、诗句归类、病句捉虫等等等等。教师可以信手拈来,自然切入。

2.不定时间的拓展延伸。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适时的就课文中的写作亮点,及时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有时候是形式的仿写,有时候技法的运用,有时候是思想的延伸。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一篇说明文《奇妙的克隆》后,用十来分钟引导学生研究一个问题:生物的生命体(含植物与动物)都可以进行克隆,请同学们想一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克隆”?你有没有现成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学生一下子展开了思维。有学生说,当爱的内核淌入一颗心灵,将复制出一模一样的爱心;有学生说当真诚的基因融入一个灵魂,会滋生出绝对纯正的真诚;有学生说当善良的枝干植入一块净土,会繁衍出枝繁叶茂的善良。每位同学都用一个鲜活的故事验证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番随机的训练,其实是“微点”体系中的一个子项目,即作文取材构思训练。

3.每周两次的专题小训练。微点作文训练的体系为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设置有两个基础训练点,每个点用一节课,从素材到方法,再到实战训练全都在课堂上完成。

比如七年级上册设置了这样的训练“点”:

第一单元:①选词构句,传达情感;②描写景物的层次顺序

第二单元:①“抑几笔,扬几笔”写段法;②“点几笔,面几笔”写段法。

第三单元:①巧用修辞,点靓语言;②调动感官,写出情味。

第四单元:①“总一笔,铺几笔”写段法;②学用“拟人”修辞。

第五单元:①描写环境,传达情感;②语言描写的艺术。

第六单元:①运用夸张,突出特点;②抒发感情,摇曳多姿。

这里的十二个点都与课文的“亮点”相对应,每个点都设置了一节课的训练内容。例如第六单元“运用夸张,突出特点”的训练点就与《皇帝的新装》相对应,突出训练了夸张的修辞在写作中的运用的三种方法:细节夸示、趋势假设、侧面点染。

4.两周一次的综合展示。每两周,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完成一个单元教学的时间,微点作文训练设计有一次综合的训练与展示,这是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综合平台。这样的训练,也有确定的主题,有固定的训练方向。和基础训练不同的是,学生在综合训练中除了学习新的方法之外,同时还要用上基础训练中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一个小的综合,和我们过去每单元一次的大作文相仿,只不过“微点训练”的大作文训练方向更明确,更有层级性。

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置的综合训练是《请不要对我说“不”》,主要训练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情节内容的写作能力。课堂列举了七上教材中五篇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这样一个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几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中所凸显的矛盾冲突:

《风筝》——弟弟对风筝天性的喜爱,与“我”对风筝世故的反感构成了主要的矛盾冲突。在冲突的展现中逐渐凸显出“我”对弟弟的愧疚,对自己行为的反省。

《羚羊木雕》——父母对羚羊木雕价值的珍惜,与“我”对友情的珍视构成了主要的矛盾冲突。成人与孩子不同的感受,给了读者诸多的思考与启示。

《散步》——奶奶要走平缓的大路,与孙子要走有趣的小路是故事中最醒目的矛盾冲突。奶奶最终屈从于孙子,表现出她对孙子深深的爱,也由此引出更细切的爱的情节。

《纸船——寄母亲》——“我”远离故乡而去的现实,与心中充满对母亲的不舍与思念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纸船正可以承载着“我”的思绪,回到母亲身边去,在理想的层次上缓解了矛盾。

《陈太丘与友期》——一个大人为朋友背信而去非常生气,与一个孩子维护父亲尊严的举动在同一件事情上发生了碰撞。“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的结局表现出一种谐趣,让人赞叹,也让人思考。

请同学们找准生活中的一个对象,用“请不要对我说‘不’”为话题,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与我们相关的矛盾冲突。

将学生引入训练的主题,在分析几个例子的基础上,得出这样几种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情节内容的构思方法:是与非的矛盾冲突;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独与随的矛盾冲突。还通过留白拓展的方式延伸了另外两种方式: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同人物个性的碰撞。最后,在行文的时候要求用到本单元训练过的两种基础训练点:①描写环境,传达情感;②语言(对话)描写的艺术。并将优秀作文打印好附上精评,贴上展台,供全班同学学习借鉴。

微点作文训练,为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实践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目前,微点作文训练体系为参与实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实验操作方式,操作性强,做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一是为教师教作文提供完整的教学案例。每个训练点均有对应的教案,真正让教师方便运用。有从阅读到写作的导入设计,有方法的提炼过程,有技巧的讲解说明,有语例的具体分析,有具体的随堂练习,有明确的总结归纳,有课后的拓展留白。总之,它为每个训练点设计出教学的具体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比如,学生在每了解一种技法之后,教师推出一个巩固小练习,教案中都提供了针对练习的两三个版本的示例,相当于“参考答案”,方便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技法写作。

二是为学生学作文提供配套的学案。微点作文训练的学案版适应于学生独立阅读或随堂使用,其内容结构与教案对应,方便学生的阅读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探究能力,可以作为写作训练作业本使用。

三是为作文课堂提供精美的课件。根据目前教学媒体普遍使用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微点作文教案版附有所有训练点的课件。这些课件与教案设计同轨,且设计了交互功能,方便教师有选择性地训练。比如:在一个训练点内,教师用投影布置了一个小练习,学生进行思考写作,如果学生思维推进不顺利,教师可以点击备案,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示范,如果顺利,教师可以选择不提供示范。

总之,微点作文训练的模式将会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研究面扩的大,这个训练体系将更加完善,鲜活范例将更为丰富,施教技巧将更趋有效。

“微点作文”课题组
选自:

阅读(99)| 评论(0)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3号    邮编:213104    电话:0519-8879919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