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脑保健操”
发布时间:2016-06-21   点击:   来源:   作者:戈颖娟

语文课上的“脑保健操”

邵金喜

关键词:表达 兴趣 脑保健操 微点课堂 思维训练 口头作文

【引子】

有一位同学在一次我执教的公开课上,口头展示了她这样的一段文字:

“哎,老邵又省略了脑保健。”同学们议论纷纷,“脑保健”是邵老师独创的名词,指上初上课时听故事、悟道理的活动。可是他人健忘,又很懒,时常把这一茬丢掉了。老师似乎没在意来自同学们的怨气,轻轻地打开话匣子,几句调侃,几句幽默,陡转话锋,一下子把同学们带进了一个兴致勃勃的境界。“你们看,脑保健是为了让你们思想接受锻炼,心气进入课堂。今天没做脑保健,还是达到了这些目的,怎么不行?”

【描述】

这位同学提到的“脑保健”,是我一直尝试的一种语文课开课方式,我全称其为“脑保健操”。即语文课开始的五分钟,我和学生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思考、进行表达,有时还会激起争论、归结成文字。这是一种语文课前的“半预备”活动,说它是“半预备”,是因为已经上了语文课,占用的是语文课堂的时间,所以不完全是课前的预备;但是又没有切入当堂语文课的实质内容,所以也没完全进入课程。

长时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语文课前的“半预备”活动深爱同学们的欢迎。有时因事冲淡,学生就会埋怨,这不,他们会在公开课上发泄怨气。

【目的与效果】

我设计这样的“脑保健操”,是受了学生课间做眼保健操的启发。眼保健操是为了学生的用眼卫生,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保障学生的眼睛健康;我的“脑保健操”是为了学生的思想卫生,缓解学生的精神疲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两者都需要形成规律,用长期的坚持来保障其效果。

实践后的效果也是如此。首先,通过对一些与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的思考辨析,纯净了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更懂是非、更惜真情,真正有思想教育的成效;其次,这个活动使学生从功利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短暂的“释放”,学生乐于参与这样一个自由、轻松、快乐的活动;长时间的坚持,也确实使学生在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有发展,才是我终极的目标、自私的念头。事实证明,这种效果越来越明显。

【形式枚举】

·有时是一段故事的点评

我乐于正式上课前给学生讲一段小哲理故事,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提炼,再听学生反馈自己的感受。我常激励他们说:“我发射出了一种电波,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密码解开这些信息。”于是我就会听到各个角度、各种倾向的自由表达,学生可能用一句话揭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可能用另外一个故事来链接这个故事,可能用自身经历补充这个故事,也可能从反面指出故事的欠缺。我戏称:“你们使用的密码本不一样,当然会有不同的解码效果。”

这种形式很像是一事一评,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意思考的意识。

哲理故事材料非常容易找到,书店里的《心灵鸡汤》、《星星点灯》,网络上的《哲理故事三百篇》、《小故事大道理》,都是合适的材料。我为了这个活动,用一个暑假,对《精彩短文故事100篇》逐一做了个人阅读注解,不做这样详实的准备,我怕在对付不了思维越来越活跃、思路越来越宽广的学生。

·有时是一则名言的解读

课前,黑板上书写一则名言,是我选择好的,或是学生自己选定的。我要求学生把这样一则呆板的名言说“活”。我说:“名言像是严肃的老人,我们要想办法使他笑起来。”于是,就有人用一则故事来验证名言,也有人用形象的句子使名言“变脸”,还有人把名言写成小诗。

这种形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时是一个场景的描写

我会让学生围绕一个场景作细致的描述,如果条件允许,事先会让学生看一看相关的图片。更多的时候就是给定一个有场景的事物,让学生在回忆中丰富画面,描述出来。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学生在作文中写景的文字不鲜活,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脑保健操”训练,依次做过关于雾、湖、竹、路的描述。产生了许多精美的语言,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雾”的一部分:

秋天的晨雾里,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流,像在水中潜泳的鱼,时隐时现! (李爽)

秋雾是个顽皮的孩童,有时和你捉着迷藏,太阳一出来,它就躲在了一个你找不到的地方。(古鸣阳)

远望前方茫茫不清,近触扑面丝丝凉意。(刘郢秋)

秋天的晨雾,薄薄的,淡淡的,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置身其中,仿佛漂游在一个白色的梦中。要不然,怎会如此朦胧?(石梦圆)

秋雾,看起来仿佛是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轻纱,走近去宛如进入了神秘莫测的仙境。(卢奇林)

雾来无影、去无踪,就像一个奇妙的化妆师,把秋天的早晨扑上了白色的粉底,要等太阳来补上红妆。(苏明辉)

秋雾像一朵飘下了大地的白云,人行其中有腾云驾雾般的感觉。(熊云松)

浓浓白雾,像是随风飘起的白纱,冷冷地拂过人的脸,你便能感受到丝丝凉意。(郭傲)

雾气越聚越浓,像一只巨大的奶桶被打破,浓浓的牛奶在大街上肆意横流。(邓华冬)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能做如此形象的描述,多可贵!

·有时是一点语素的延展

我会给一个特定的语素,引导学生据此延展,我说:“你只看到了一根绳子,绳子后面是牛是狗,全凭你的喜好而定。”

这种形式格外的自由,这样的过程往往热烈得难以收场。如有一次,我给的语素是“我愿意”三个字,写在黑板上,不到一分钟,就涌出许多思想的泉流,以下是部分:

我愿意静静的坐下,轻轻闭上眼睛,慢慢的遐想。让思想如放飞的的小鸟,在那蔚蓝的天空之上尽情飞翔。我坐在思绪的小舟上,随着溪流,肆意荡漾。(卢奇林)

我愿意把手放进裤袋里走路,不是装酷,而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寻找一丝温暖;我愿意在思绪紊乱时睡懒觉,不是偷懒,而是冲淡悲伤;我愿意像大人一样喝咖啡,不是装洋气,而是在淡淡的清香中寻找一丝心灵的慰籍。(王儒宁)

我愿意在电脑前嘿哟嘿哟地打游戏机,可奶奶却不愿意,她只愿意静静地坐着,整天在家织毛衣;我愿意在球场和伙伴拼抢奔忙,可奶奶不愿意,她只愿不厌其烦地在菜市场与小贩讨价还价;我愿意披着一身淋漓大汗回家洗个大澡,可奶奶不愿意,她只愿意默默地守住炉子,为全家人烧好洗脚水。(郭傲)

我愿意做你的母亲,我会为你的倔强而流泪,并为你的聪明而自豪,还会不计较你所有的缺点爱你;但是我是你的孩子,我让你无奈,让你伤心,让你发愁……(张靓)

学生的思想在一根导火索的牵引下迸发,是会让老师感到自豪的。

·有时是一篇文章的解读

由老师或学生读一篇美文,如散文、小说、诗歌等等,师生共同解读这篇文章。我说:“一篇美文可以从主旨、语言、材料、技法等多角度看,正如从形态、质地、科属、作用等角度看一棵树一样。”于是大家各自选点来评说文章。

这种形式一经展开,会有互相补充的过程,它使学生看问题越来越全面;也会有彼此争论的情形,这也是学生识读能力在碰撞中发展的环节。

·有时是一种技法的实践

老师常常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析一种方法,我就常用“脑保健操”时间让学生活用这种表达方法。如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就提到“抑几笔,扬几笔”的表达模式,于是就有一次表达实践的“脑保健”活动,以下是两个实例(含“引子”里的实例):

家在顶层七楼,没有电梯,上下楼梯成了每天最麻烦的功课,有时候因为要拾一只掉下楼的袜子,就得上上下下十四层楼,你说苦不苦!可是每天被迫的爬楼梯重体力运动,让我拥有了一双健壮的腿脚,也让我可以连续几年远离感冒。最可爱的是下雨天,静听屋顶或壮烈或细切的落雨声,远观马路上川流不息的各色车辆雨伞,好不惬意!(郭傲)

现在的我一身黝黑,大暴牙显而易见,手上的皮肤有点提前老化的迹象,脾气还有一点小暴。但咱除了形象差点,脾气差点,别的都不差:咱心底还算纯洁,不说品德高尚,但别人只要找我帮忙(坏事除外),一般情况下都会去帮(特殊情况也帮最多心里犯点嘀咕);再说说咱的人缘,好朋友要多少有多少,挨个不间断上门都得要个小半年;成绩,不谦虚地说,咱虽然不算特优生,但优生还是少不了咱的。仔细看看,现在的我,还是不错的吧。(马泽炜)

这种形式由于是热学热练,所以效果明显。

其实,“脑保健操”的形式还可以更丰富,如实事报道、信息链接、成语接龙、诗句归类、病句捉虫等等。

【操作要领】

“脑保健操”的操作难度并不大,课前教师有必要做好准备,对学生的表达方向做一点预设,但实行起来,我们会发现,教师的准备永远不可能完善,预设也会与实情有很大差池。这是由这项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决定的,教师不必为此自责。只不过,有一些操作要领还是要注意的:

其一,开口要小。无论是沿用材料还是提示话题,都不能太大。大了,学生就难以捕捉要点,就不能突出单次训练的要点,甚至还容易流于形式。所以要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好难易度,不能好高骛远。

其二,要为学生做示范。这一点在初步尝试的阶段尤其要注意,示范可以降解难度,引导方向。为了使学生的表达更丰富,教师的示范应该突出不同的取向。时间一长,老师们会欣慰的发现:学生是多么的抵触老师举例,因为你把属于他们的机会“占用”了。

其三,要有等待的耐心。训练的要求提出后,教师要作充分的等待,让学生有一个动脑的过程;如果感觉学生的表达迟迟不能开始,可以进一步举例,或给一点儿时间让学生讨论。

其四,要寻找刺激学生表达热情的借口。刺激学生竞争是常用的做法,笔者的做法是:发给表达成功的同学一张白纸,让他们把口头表达的内容写下来上交(不成功的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再发给纸张);有意搜集学生作品,在班内“佳作园地”内展出或组稿发表(笔者在《语文周报》就寻到一个叫作“妙语微点”的栏目,专门发表这类作品);甚至可以让同学们都动手记录下表达精妙的一两则。

其五,要给发展滞后的同学留一片舞台。这项活动,容易使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同学占据主阵地,稍不留意,就使后进的同学得不到展示的机会,变得更后进。可以让后进学生点评他人表达内容,也可以降低要求让他们可以表达,还可以老师为他们提供一半或补充一半。

【结语】

坚持在语文课上做“脑保健操”,师生都会获得丰厚的回赠。最近,笔者想把这一类作法改称为“学生课堂口头小作文”,您说可也不可?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3号    邮编:213104    电话:0519-8879919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