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伙伴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总结三
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徐雪兰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三个学期。从第一学期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后两个学期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为了将课题更好地深入开展下去,现在将本学期课题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以便我们在以后的课题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实验成果和体会
经过三个学期的实验,伙伴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已显示出如下优越性:
1.伙伴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知识性。
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为中心,同伴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
2.伙伴合作学习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伙伴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
3.伙伴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伙伴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一年半,略见成效。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1、伙伴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内向胆小,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伙伴小组的实际,伙伴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伙伴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三、方法指导
1、伙伴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伙伴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 伙伴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伙伴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伙伴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伙伴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
伙伴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纳入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训练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具有长期性。需要教师要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待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
总之,伙伴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