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
|
|
| |
常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示范学校评估细则 | |||||
A级指标 |
B级指标 |
C级指标 |
分值 |
评估方式 | |
A1科学的装备建设(15分) |
B1教育装备建设计划纳入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科学合理配备。 |
C1 |
主动发展规划中对教育装备提出明确需求,重大项目有论证过程。 |
3 |
资料查阅 |
C2 |
教育装备按项目提供应用需求和技术要求。 |
3 | |||
C3 |
按年度实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所需的设施、设备、仪器、易耗品等采购计划。图书年生均增长达到一册,并有一定比例数字资源投入。信息技术设备添置、维护专项经费有保证。 |
2 | |||
B2专用场馆对照标准按需建设,注重营造专室文化氛围。 |
C4 |
按省Ⅰ类标准及应用需求建设各类专用场馆。 |
2 |
资料查阅 | |
C5 |
图书馆在通用要求基础上,努力实现以馆舍为中心,辐射整个校园的大图书馆格局。 |
1 | |||
C6 |
专用场馆文化建设体现学科特色,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 |
1 | |||
B3信息化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及管理需要。 |
C7 |
校园网络系统等信息化基础建设符合《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试行)》相关要求。 |
3 |
资料查阅 | |
A2稳定的管理队伍(8分) |
B4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健全、职能明确。 |
C8 |
教育装备管理职能归属明确,管理领导小组职能、成员、职责明确,积极履职。 |
2 |
资料查阅 |
B5按要求配备各类专用场馆管理人员,注重专业发展。 |
C9 |
积极探索专业化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和做法。各专用场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专、兼职人员按标准配备,且人员稳定,积极履职。 |
4 |
资料查阅 | |
C10 |
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装备应用、管理能力培训。装备采购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廉政教育。 |
2 | |||
A3高效的运行机制(46分) |
B6学校课程开齐开足,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健全。 |
C11 |
按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
4 |
资料查阅 |
C12 |
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健全;各专用场馆管理制度健全并上墙。 |
2 | |||
C13 |
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协作机制,保障教育装备工作顺利开展。 |
2 | |||
B7专用场馆向学生课外开放,充分发挥其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
C14 |
专用场馆课外开放制度健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
2 |
资料查阅 | |
C15 |
专用场馆课外开放时间现场有专人负责,有过程性记录。 |
2 | |||
B8优化常规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教育装备管理水平。 |
C16 |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数据,提高管理绩效。 |
5 |
资料查阅 | |
C17 |
专用场馆常规管理到位,安防措施齐全。设备无安全隐患。危险品储存、领用手续完备。 |
5 | |||
C18 |
设施设备账册齐全,入库、报损、报废手续规范,数据准确。 |
5 | |||
B9积极建立设备运维正常机制。 |
C19 |
各类图纸、设备使用说明书装订成册,归类存放。网络拓扑图与实际结构相符并上墙张贴。 |
3 |
资料查阅 | |
C20 |
设施设备的故障报修、响应与维修有完善的机制,设备完好率达100%。建立维护平台,探索服务外包,提高运维能力。 |
5 | |||
C21 |
常用信息技术设备有使用规范培训和定期维护记录。学校各类高档设备建立严格的保管和使用制度。 |
2 | |||
B10采购制度和监督制度健全,程序规范。 |
C22 |
内部采购制度健全、规范,人员职责明确,监督到位。 |
2 |
资料查阅 | |
C23 |
建立产品质量监督反馈和质量问题追究机制,无质量不合格产品、三无产品进入校园。 |
2 | |||
B11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
C24 |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
3 |
资料查阅 | |
C25 |
教育装备管理在“制度—执行—考核—完善”管理链上形成良性循环。 |
2 | |||
A4创新的实践应用(19分) |
B12重视教育装备的功能优化和创新改造,支撑多样化课程的建设。 |
C26 |
利用现有专用场馆、走廊、过道等空间进行技术装备,加大资源开放力度,开设个性化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环境。 |
3 |
资料查阅 |
C27 |
常态化开展自制教学具活动,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具,对现有教育装备进行优化改造、创新使用。 |
3 | |||
B13加强新型学科教学环境建设,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环境。 |
C28 |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室、跨学科综合专用教室的建设、应用、管理和评价。 |
2 |
资料查阅 | |
C29 |
积极申报、实施省、市学科(基地、中心)建设。 |
2 | |||
B14积极推进信息化装备应用,促进教育、教学、研究、评价方式方法的优化。 |
C30 |
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教学及其研究方式与手段不断优化。 |
3 |
资料查阅 | |
C31 |
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和手段不断优化。 |
3 | |||
B15积极组织参与教育装备新技术新产品试点,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 |
C32 |
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新产品新技术遴选、应用和课题研究,运用新产品新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推广应用示范活动。积极跟进建立配套的管理、使用、维护机制。 |
3 |
资料查阅 | |
A5显著的建设成效 |
B16教育装备保障、促进、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 |
C33 |
积极开展基于学校教育装备现状和教育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及管理。 |
2 |
资料查阅 |
C34 |
以装备为载体实现教与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果丰富。 |
3 | |||
C35 |
在各级各类的实验、网络读书和信息化竞赛等活动中取得理想成绩。 |
5 | |||
B17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 |
C36 |
装备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
2 |
现场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