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意义
第25卷 第2期 2003年 4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收稿日期:2003-03-04
作者简介:徐蓓春,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初等教育系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0)。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意义 徐蓓春摘要:文章以个性化教学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在当前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构建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及其要遵循的原则和主要实施途径。
关键词:工具性教育;个性化作文教学;个别化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2-0117-03
审视当下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导致中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写作教学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正是教育本身所难以承受的痼疾,这痼疾如不根治,必将不断引发和加剧人类文明的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把写作教学这一学科问题从狭隘的学科论中剥离出来,放在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中,从哲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从而从本质上来解决问题。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导致教育痼疾的根源:“现代教育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种倾向带来了两个害处,一是使教育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进而失去了它天生的主体性及尊严;其二,由于只承认实用性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便使从事这类学科的人们沦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随之产生的结果便是尊严的丧失。”
工具性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教育,而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思想,它反映了支配教育的一种哲学理念。顾名思义,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作为工具使用。因此,这里理解的“工具性教育”有两义:第一义是指教育消失了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独立地位,而成为其他社会系统的附庸,成为外部社会要求的被动适应者,教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是社会的工具;第二义是指教育不再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培养,发展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丧失了写作的主体,丧失了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存在的本质意义,而被纯粹当作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更应该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新时代的教育不应该再是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人,而是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人。当然,教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在某一时期强调教育的某种社会功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主体功能来进行,否则,教育为社会服务也是畸形的。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做文章”,但却做出了一大批“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文章没写好,文风却搞坏了,这样的教学就会把人往极其危险的方向引导。
于是,呼唤主体的回归,要求作文教学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把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作为终极目标,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个性是多层次、多难度的复合体,在抽象的意义上讲,它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个性的自主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
综上所述,“意义上的个性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个人对社会的多层次动态关系,突出了个人的独立自主、独特价值和创造性。”既然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行。
(一)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界定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它除了作文教学所涵盖的学科定义和学科使命外还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1、在教学目标指向上,把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3、在作文评价体制上,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概念化、模式化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级的教学要求。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
1、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存在家园”,“在通向语言的路上”就是要“亲身”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特点,而不是把“语言”作“事实”来静观,把它作支离破碎的分解,语言与人的存在相联系,是人对本真的存在的体验。语言与人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学亦人学,文品亦人品,作文亦即是人的真实灵魂的投射、真实人格的反映。因此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首要的目标,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指向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作文教学独自可以承担的责任,它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教育总体目标,作文教学不应该背离这一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具体化、现实化、专业化,以增强它的可操作性。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近几年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格教育的先行军,要以培养学生求实、向真、尚美的精神,坚强、勇敢、诚实的品性,以及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为己任。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排除一切由工具性教育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现实目标。
一是基础目标。
作文教学除了要遵循教育的总目标,还应该遵循本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简要地说,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文从字顺、感情真实、表达方式得当、写作习惯良好。
二是前瞻目标。
在工具性教育观的影响下,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缺失。似乎学作文就是为了能写简单的说明文,或者写报告、公告之类的应用文,总而言之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必须掌握的工具。这无疑降低了作文教学本体的地位,使作文丧失了应有的魅力。作文教学应该和其它学科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科价值,应该有自己更高级更有前瞻意义的教学目标,即为将来培养语言学家、文学家等专业人才,作文教学应该承担这样的任务。但当前的作文教学显然没有把此作为教学目标,这可以从近年来出现的少年作家群体中得到证明,这些少年大多厌恶学校教育,特别是作文课。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值得语文教育界人士深思“我在语文课上写诗,老师在讲台上讲诗,我想,是否有一天我的诗也会被老师这样讲着,下面坐着一群写着自己的诗的孩子……”。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给这样的孩子以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从小亲近文学,让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多吃点营养,而不应该用衡量一般文章的标准去轻易否定这些孩子的灵感,使他们快乐地写作,名正言顺地写作。
西方很多国家历来重视文学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进行文学创作,强调:“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美国在整个写作教学中均强调“美学意义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法国语文教育界认为,“语言和文学是一种互补关系:学习语言包括学习文学知识,文学课本又为语言学习提供最好的范文。”英国一直有文学教育的传统,40年代以来确立的文学中心的传统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是文学性,文学鉴赏力不只是少数人才能具有的特殊才能,语文课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个性化作文教学要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原则。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事实却是教育使得不同的人变得越来越相同。因为对个性的消磨。也就是对创造性的消磨。所谓创造性首先在于差异性,在于与众不同。差异性没有了,创造性的基础也就没有了。造成人的个性差异的原因有先天自然因素所致,也有后天环境对其的影响。诸如,性格、气质、兴趣、智力、性别、能力(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家庭环境的差异等,甚至每个人的机体差异(身高、体重等)也会对其人格的养成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