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伙伴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伙伴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领域中一次革命,其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伙伴合作学习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个性探究与伙伴合作探究有机结合。伙伴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组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充分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伙伴合作学习追求通过多种合作渠道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上的目标,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段目标”中具体规定了三个学段分别达到的目标:第一学段是“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第二学段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第三学段是“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 研究目标
1、通过伙伴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伙伴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通过伙伴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对初中数学学生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文献研究。
查阅有关学生伙伴合作学习的参考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2.对当前初中数学学生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问卷书面调查和实际课堂内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和研究当前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伙伴合作学习的方式、现状、不足等基本情况。
3.初中数学学生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固定的伙伴合作学习(课堂内外组织的多种合作学习方式)、不固定的伙伴合作学习(课堂内外学生自发选择建立的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4. 对初中数学学生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方法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学生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
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对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含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5. 对初中数学学生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
教师根据调查和实践研究对初中数学学生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引导学生寻找合作伙伴,伙伴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固定的伙伴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固定的伙伴合作学习(课堂外学生自发选择建立的合作伙伴)。首先宣传发动,然后采用自愿组合与教师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每位学生寻找学习合作伙伴。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对合作伙伴的成绩的变化经常进行分析和对比,对进步的合作伙伴也给予鼓励,对落后的合作伙伴给予激励,对全体学生都有促进,合作伙伴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形成。
五、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7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伙伴合作学习方面的文献资料。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理论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7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7年2月~2017年1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六、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伙伴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伙伴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并对他人的看法进行评价。他们在课堂内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3、伙伴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实践成果
1、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交流、论证,在有关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数学伙伴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2、课题组教师发表的论文如下:
(1)毛莉波教师的论文《合作学习对缓解学困生数学课堂焦虑的作用》在2015年9月发表于《考试周刊》。
(2)马明贤教师的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伙伴合作学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在2015年11月发表于《新校园》。
(3)糜越是教师的论文《数学教学方法之一二的思考》在2015年8月发表于《中华少年》。
(4)张晓琴教师的论文《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在2015年10月发表于《考试周刊》。
(5)徐雪兰教师的论文《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伙伴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几点反思》在2016年9月发表于《学苑新报》第26期。
(6)杨迎红教师的论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在2016年12月发表于《教育前沿》。
(7)戚建英教师的论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探析》在2017年发表于《考试周刊》。
3、其他成果
(1)徐雪兰教师在2015年度武进区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荣获贰等奖。
(2)徐雪兰教师在第十届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3.1平均数》荣获一等奖。
(3)徐雪兰教师在第十届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3.6整式的加减》荣获三等奖。
(4)徐雪兰教师在2016年武进区第十一轮送培上门培训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5)徐雪兰教师在第十一届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3.1平均数》荣获二等奖。
(6)徐雪兰教师在第十一届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代数式(1)》荣获二等奖。
(7)徐雪兰教师在第十一届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4.1平方根》荣获三等奖。
(8)马明贤教师在2016年12月荣获武进区信息化教学能手贰等奖。
(9)糜越是教师在2016年武进区第十一轮送培上门培训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10)马明贤教师在2017年12月被评为武进区骨干教师。
七、存在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在教学工作中,伙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时运用得不够充分,在处理放手与收拢的策略研究中技巧熟练化还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在这些方面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2、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伙伴合作的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进入角色后有时我们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进程,在学生竞犹未尽时只好停止研究活动,这样就制约了探究的深入开展。
3、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由于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充分考虑,无法全面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对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完全满足.这样对教师驾驭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措施
1、扭转教学现状:合理设计教学中的伙伴合作讨论,使之不再流于形式,重视伙伴合作交流的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伙伴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八、成果推广打算:
结合我校实施的“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伙伴合作学习,把两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