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切入,生动演绎化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7-12-25   点击:   来源:   作者:luping


多角度切入,生动演绎化学教学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顾红玉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

阎承利在《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一书中探讨了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融合,教师感情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体态语言的利用,教师幽默的运用等等。这些策略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而作为教师,我认为最基本的策略是应当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这不仅因为生动有趣本身就是课堂活力的外显特征,而且,它还意味这学生学习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真正解放。

关键词化学课堂 情景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情景因素,特别是化学学科,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现实性,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发生困难。而新课程的实施开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认知思维能力发展的平台。实践证明,创设好顺应学生认知结构且与学生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是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首要条件。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一堂课是由无数个情景串连而成的,可以是“扣人心弦”的悬念的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的开展,“令人神往”的探究,“沁人心脾”的讨论,“耐人寻味”的应用,“发人深思”的练习等等。不外乎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对知识渴求的一种向往,在教学双方的内心情感上达到共鸣,把教学推向高潮,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情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促进作用。现举几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在《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开始前,让学生观看长征号运载火箭升空的壮观场面,让人激动不已。公交车起火视频,灾后惨剧令人潸然泪下。在教师有意创设的这种情景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安全的重要性,感受防火的重要,同时自觉产生更加爱护自己的心理。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去共同解决。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初中学生理性思维较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我就编述故事,金属王国进行比赛竞选国王。到底选高贵的金,还是广泛使用的铁,还是活泼的镁…,然后各金属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变化体现出金属的性质。我改进学生实验,简化装置,减少药品使用,但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会更容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将有利于和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在课堂内还可设置某种特定的丰富的教学情景,精心编排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结构的活动,如表演、游戏、故事、知识竞赛等,教师作为导演(也可以兼演员),学生作为演员(兼观众),大家都进入角色,利用巧妙安排的知识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情景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比如在讲“灭火”时,我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模拟119接线员和报警者的对话,让学生在笑声中思考。这些情景表演简便易行,寓情于景,形象生动,效果很好。

二、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利用实验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迷”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基于实验的趣味性。若能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处于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原有的“水中不能发生燃烧”的错误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新认识,我在热水中放入白磷,通入氧气,看见水中白磷开始燃烧,实验看到的现象与常理形成尖锐矛盾。这就有力地破坏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对“燃烧条件”的正确概念确信无疑。从教学实践看,“迷”是内化的起点,从外部诱因看,要千方百计创设使学生达到不断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境界。“悟”则是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化学新课程更是把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迷惑的产生,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在解惑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更能收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心灵深处使自已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去体验智力劳动的甘苦,激发探索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三、拓展教学空间­­——社会是学生化学知识建构的最丰富的情境因素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装入学生头脑中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知识,它指的学生全部生活经历的积累,其中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些经验不仅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且决定着新知识的意义。

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大都是从客观事实和化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化学事实为依据。而教学中我多次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在家几乎不做家务事,生活经验显得不足。如在讲到常见的化肥碳铵时,做为农村学生的他们,有很多没有听说过;对于面粉,竟然不知道其能否溶于水。针对这种现状,就得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积累化学表象,把教学的空间延伸向社会,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教学中应有意注意创设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情景,如新能源――风力发电技术的使用,“神舟十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毒奶粉事件”等;由于这些情景的题材来源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最新科技、立意境界高,知识落点低、活跃学生思维。

如在复习热学知识时,我收集了有关热学的一些问题情景题,如:

1)在农村,化肥是空前广泛的应用,你知道化肥使用有哪些注意点?(生产类情景题)

2)汽水广告中,有这样的镜头,喝汽水后打嗝,其实生活中确实有此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活类情景题)

3)常有街头小贩向人兜售所谓的黄金饰品,其实为假冒的?你会鉴别黄金吗?(社会类情景题)

4)神七宇航员所穿的航天服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连续纤维增韧”航空材料做成,主要成分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复合而成的,它属哪种材料?(科技类情景题)

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情景及问题的练习,既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又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检查,避免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可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化学规律的兴趣,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可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四、利用多媒体的“模拟”作用——展现客观化学情景

化学教学中要注意设计真实的背景。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本身(2)如何学习知识(3)如何运用知识。因此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的。教学中如能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初中的化学课本,属于启蒙式的教育,内容较简单,概念上的问题也比较少,教师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某些化学现象,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是人们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如微粒的存在及运动,例如收集氧气时看不出气体何时收满等;有很多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见,或者见过外表,但并不知道物体内部是怎样工作的。利用电教媒体的模拟功能把这些无形的化学现象变为有形的现象表现出来,以说明具体事物的特性。

从创设情境的意义上讲,凡是能设法控制的化学现象,我们都应该用准确的现实情境去再现它;凡是不能设法控制的化学现象,那么我们就只能用模拟情境去再现,比如说,微观领域中的微粒运动,新的微粒是如何产生的;分子、核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等,虽然不可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并加以人为控制,使学生分步建构起知识点间的联系,经过信息加工,从而获取新知识。之所以说它们不可相互代替,是因为一个是真实的再现,一个是模拟真实的再现。这说明模拟情境是不可能取代现实情境的。反过来讲,模拟情境有时又是现实情境所望尘莫及的。又如,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减少,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一现象?以生活中的黄豆和芝麻混和体积减少为例,说明微粒间同样存在空隙。

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缩短心理距离

课堂情景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身在其中的师生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这种熏陶。好的课堂情景能使师生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进行“乐教”与“乐学”的双边活动,不良的课堂氛围沉闷压抑,使教者无味,学者无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体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师角度看,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树立严谨治学的敬业态度。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试想: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上课时怎么能做到情感贯注,情趣横生,寓教于乐呢?又怎么能让知识在学生眼里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呢?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教师应与学生真心诚意、平等地交往与交流,建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关系。平等地交流感情和学问,让心灵紧贴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生命存在的价值。

3)实现师生角色的互动转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过程。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心理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完成的教育目标上。

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用积极情感作调节,促使学生乐学、想学、爱学。

综而言之,多角度切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我看来,都是为了蓄“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使学生由情景而生困惑,因困惑而求探索,求探索而生热情,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师与学生情感的自然融洽,达到“教”与“学”心灵的震撼,激励一种美好学习热情的滋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 刘春兰. 如何让化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N]. 学知报,2011-02-07A04.

[2]周晓芸. 角色扮演 从严肃到趣味的蜕变[J]. 理科考试研究,2015,02:81-82.

[3]黄海燕. 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J]. 广西教育,2015,13:109-110.

[4]高莉霞.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化学趣味教学方法[J]. 科技信息,2012,19:352.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3号    邮编:213104    电话:0519-8879919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