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懂礼仪,共建文明校园
张志刚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这是习近平主席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习主席在这次主旨演讲中首次阐述了中华文明的“DNA”: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习主席提出,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同学们, 我校即将迎来2018~2019学年度武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考核,其中一项就是查看班级卫生整洁、学生课堂精神面貌、学生校园内行为规范、文明礼仪。
人最基本的素质是讲文明,懂礼仪!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每个有尊严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值得别人尊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会尊重他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回顾灿烂历史长河,我们曾缔造了享誉千年的“礼仪之邦”。今天我们依然积极倡导文明礼仪,这是对历史的回顾,是对文化的感悟,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将我们高贵的尊严和优良的传统束之高阁,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血液里,浸染着的、流淌着的是“讲文明,懂礼仪”民族精华。
文明是一种认识,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形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它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它最具体的表现。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感受到了校园的优美、整洁,每处细节都焕发着文明的光辉。同学们文明的行为习惯、整洁健康的仪容仪表、高雅向上的情感追求,共同营造出了良好、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学习气氛。这些美好的现象让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绝大多数的同学是有修养、有品质的,是守规范、懂礼仪、讲文明的,这是我校优良校风和优美校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和纵容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现象,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教学楼走廊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有的同学还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有的同学戴首饰、染头发、男同学留长发,女同学烫发;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吃零食……这些不良习气损坏了学校的形象,也降低了自己的素质,与文明渐行渐远!
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更能外塑形象,学校作为培育文明的场所,社会文明的窗口,更要求我们全体同学学文明,讲礼仪。希望我们全体同学能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着装得体、不求时尚;说话文明、举止大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重师长、学会关爱;遵守交通、不闯红灯;讲究卫生,不扔纸屑;专心读书,洁身自爱等等……
同学们,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自身的成长,更影响我们将来的发展。一个不讲文明的人,一个低级趣味庸俗的人,一个放松了自身思想品质修养的人,—个迷失了文明和道德标杆的人,一定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教育的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同学们,你们既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更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校园文明建设是一个工程,一项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同学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让我们携起手,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而努力,与文明礼仪相伴相随。
谢谢!
2019.5.20
(撰稿:张志刚 摄影:吴杰 审核:顾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