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思品课“公民教育”的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19-07-27   点击:   来源:   作者:陆洪涛

谈初中思品课“公民教育”的教学创新

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是为了使社会公民具有良好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活动。笔者在公民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创新做法

一、整合教材中蕴含的有效教学资源,找准公民教育的着力点

公民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初中思想品德中关于公民的相关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求也不一样,有的一带而过。因此,笔者建议应把这块内容作为重点加强教学。教学中,笔者这样设置导人“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里我们是学生,在家里我们是子女,在商场里我们是顾客。但无论哪个人,在什么场合,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这个身份不因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不同而不同,这个身份是什么?”指导学生自主看书理解识记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教师又问“有这样一句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提问,这里的你与中国是什么关系?什么是中国公民?学生回答后,师板书“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在教学中,笔者还整合了七至九年级的教学资源,引人九年级《关心社会发展》来辅助教学,如列举的《鲁滨逊漂流记》案例让学生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公共准则需要每个公民去遵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社会成员有君主与臣民、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分,这些成员与现代社会的公民有什么区别公民与人民有何区别。”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君主、贵族、主人,往往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相应义务,而臣民、平民、仆人,则只履行某些义务而不享有相应的权利。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履行者,不存在不履行义务只享有权利的特殊公民,也不存在不享有权利只履行义务的公民。笔者同时还结合七年级“人格平等”知识点来教学,让学生了解公民与人民的区别,懂得公民平等一是人格的平等、二是法律地位的平等。最后展示宪法和法律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一个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人格的公民。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慈善精神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

笔者认为学校中的公民教育就是结合学生生活“教学生做人、做好人、做好公民”。在教学苏人版《学会亲近社会》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了学生调查身边面临的“公共问题”,一上课学生就纷纷展示调查成果:学校门前道路破损严重且没有减速带;校园有不少同学随地吐痰,吐口香糖;道路两旁窨井盖常被偷;街道两旁存在严重的“马路市场”现象等“公共问题”。这时笔者让学生讨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这些现象,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公民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结论。最后学生以投票方式筛选出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公共问题学校门前道路破损严重且没有减速带道,可能会出现交通事故。课后,学生就行动起来了,有的去计算路口每分钟机动车通过量有的统计路口事故发生率有的去采访交警有的联系交通部门……在笔者的指导下通过召开听证会,邀请社区代表、交通部门、司机行人等相关机构、人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面对学生乃至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公共问题”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通过参与调查、走访、问卷、召开听证会等诸多实践活动去解决,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自然得到了培养。

三、善用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公民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笔者结合《广泛民主权利》内容加强教学,上课伊始笔者就抛出时事热点新闻“中日钓鱼岛争端”来吊起学生的胃口,接着简要介绍钓鱼岛的历史以及日本单方面所谓的购岛行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面对日本一意孤行的做法,作为中国公民,你能做些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大学生文明参加反日游行和部分国人打砸抢烧的图片、视频,并提出思考题“公民的爱国热情为啥被点燃?你认同那一种做法?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如何正确的行使权利和自由?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充分了解到我国公民享有的广泛真实的民主自由权利,如批评建议权、监督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的自由,知道了正确合法的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途径和程序,公民应当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爱国热情被点燃,民族文化认同感权利意识、法制义务观念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和方式充分表达爱国情感,如悬挂“反对日本购岛,做理性爱国的公民”等宣传标语,走上街头文明游行。在教学和实践中,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明显提高。

四、构建民主的班级公共生活,建树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

班级是人生所进人第一个正式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会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团体生活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自我定位、角色体验、接受规范约束。作为班主任,笔者尝试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并设置“体验式”班干部,保证全班学生经常性的参与班级民主管理,学生在班级生活实践中培养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班干部工作接受全班学生的评议和监督。班级公共生活的构建,改变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生存状态。学生以班级主人翁的角色身份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生活与管理之中,其关心班级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参与班级民主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激发,学生的公民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3号    邮编:213104    电话:0519-8879919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