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积极推进落实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工程,已获江苏省、常州市两级环保局盖章推荐。创建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七步法”原则,围绕两大主题:A主题: “校园垃圾分类”、B主题:节水活动,全面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创建成效显著。
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高屋建瓴周密部署
(一)认识起点高
学校生态委员会负责人——陆卫刚校长已曾成功引领洛阳初中通过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节水型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的验收,具有丰富的创建经验。顾红玉副校长和学生处副主任吴杰老师参加国际生态学校的培训,全面学习“七步法”。
(二)组织力量强
学校成立以校长室、总务处、教导处、科学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爱卫办代表等为成员的第一届生态委员会。建立专题网站,多次召开生态委员会会议,确立两大主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在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设立“生态岗位”,让学生参与到主题环保行动中来,从而使生态教育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多方位、多层次地予以实施。
(三)行动计划实
建立并落实国际生态校园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及措施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员,做到时时、事事、人人从点滴加强环保行为习惯,形成好风气。
二、分步推进重点实施,架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国际生态学校申报的“七步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生态实践活动。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课程体系建构,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
国家课程有机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选派骨干教师任课,平日加强教学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找寻环保教育的植入点,将“低碳”理念带进课堂。
活动课程精彩纷呈:重点实施垃圾分类与减量,做到班班参与,人人行动。开发环保监测小工具——绿色环保记录卡,将各班废纸与塑料瓶集中进行回收并记录。大力倡扬“光盘行动”,全校2000多名师生教职工剩饭菜数量由原来的15桶减至现在的4桶。定期组织学生赴光大国际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绿色科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和节纸意识。“废纸换鲜花”5斤废纸换取鲜花活动、旧物改造大赛已连续开展两年。以校内天趣园为实践基地,以长江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调查交流、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等,对身边各种垃圾分类减排、节水等现象观察、记录,从对校园垃圾种类、数量、分类标准知之甚少,到了解垃圾的名称、种类、数量、回收利用等问题,逐渐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感受到垃圾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内涵。
实施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的这两年间,师生和学校收获不少荣誉,社会影响良好:
1、2020.4《校园垃圾减排分类的研究》活动武进区小课题一等奖;
2、2020.6《校园垃圾分类减排再生利用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常州市一等奖;
3、2019.3《关于少先队员参与学校环保行动的研究》获得武进区少先队小课题特等奖。
4、我校多位同学在常州市生命之水活动中获奖,我校连年获得生命之水优秀组织奖;
5、2019.9我校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称号。
6、2020.6我校翟丽群老师获得常州市“节水大使”称号。
7、翟丽群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垃圾分类减排》在全市汇报交流,电视台现场报道;
8、武进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我校的旧物改造大赛活动、废纸换鲜花活动。
未来,全体师生将更加身体力行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积极履行生态宣传责任,传递绿色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