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常州市初中语文“读写共生”名教师工作室在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东道主张美红老师、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贺莲老师、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老师纪兰和余银爽老师分别从名著导读和写作教学两个不同角度展示了“读写共生”的教学研究成果。
张美红老师的研究课,围绕《儒林外史》这部名著,抓住“讽刺手法”这一特点,依托范进、周进这两个重要人物,将之建构为一堂充满共生味的读写结合课。
第一,重架构。先是通过分析四段典型人物的漫画式外貌描写,让学生抓住破、旧、花白胡须、帽子等特点,感知周进、范进、王进、王冕等不同儒生的形象,进而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接着通过对比范进、周进的人生际遇,梳理极具夸张的中心事件,从而感悟到同为落魄士子的大悲大喜人生;而后通过三段材料的探究,让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人物言行能够起到明显的讽刺效果。
第二,有意境。例如,第一个写作任务,假设周进、范进是微信好友,请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为范进发一条朋友圈,并帮助周进为其留言庆祝。再如,为《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设计一条“腰封”,老师通过展示示例,让学生明白腰封的写作要求。
贺莲老师的研究课,以庭院的花卉为写作对象,让学生切身感受创意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情境性。开篇导入,以抖音上红火的一段视频“解锁当代网友的绝世文采:‘我打碎了夕阳,____’”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对“有创意地表达”这一作文要求的浓厚兴趣;核心部分,则以自家的小花园为历练对象,不仅描写各种花儿浓浓的生活气息,而且由表及里地生发开来,启迪其背后的人生哲理;高潮部分,老师以自己的下水文《像凌霄花一样生长》,让学生站在更高起点,发现谋篇布局之妙、主题揭示之深、情感抒发之强……如此作文教学,学生处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读得扎实,写得自如。
第二,创意性。一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源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最后一个写作知识点“有创意地表达”,教材从选材要新颖、立意要新颖、语言要新颖、角度要新颖、形式要新颖等方面作了介绍;二是课堂教学的各个板块均充满创意,其中最典型的是,不仅对庭院的花卉作了描绘,还以此衬托“凌霄花”;不仅多角度描绘“凌霄花”,还生发开来,揭示其特征;不仅“就花悟花”,还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揭示其象征意义……进而创作了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
纪兰老师、余银爽老师,分别从“实中有虚”和“立意之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作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方法性。纪老师的研究课《虚实结合》,在品读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或精彩片段之基础上,归纳出了三种基本策略:妙用修辞,化实为虚;回忆想象,由实转虚;由景及理,由实入虚。余老师的研究课《意高而文胜》,借助学生习作和名家论述,归纳了三种基本方法:反向立意、由表及里、由实转虚。
第二,整体性。综观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相同的整体特质:一是依托一篇有瑕疵的习作(分别为《暗香》《我心中的柳》),借助有针对性的方法逐步加以修改和完善,最终诞生了具有较高质量的佳作;二是注重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直接进行写作的是片段,但这个片段是基于整个文本(习作);三是做到一课一得,两堂课都围绕某一写作技法组织教学,从几个不同层面发现作文之法,并及时进行实战训练,实现从“纸上谈兵”到“真枪真炮”的飞跃。
在精彩的研究课展示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和东道主的语文教师一起开展评课活动,就鲜明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坦诚不公的交流。工作室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则从项目研究的角度谈了三层意思:名著导读的读写共生研究,需要更多老师的加入;以写为主的读写共生研究课,要在“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读”;“读写共生”要形成系列,与统编教材匹配、吻合。
【摄影:张美红 撰稿:工作室 审核:翟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