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中职学校班主任家校沟通与协同育人高级研修班学习感悟
2023年7月12日至7月15日,洛阳初级中学戈颖娟、蒋夏艳两位班主任老师赴南京参加全国中小学中职学校班主任家校沟通与协同育人高级研修班学习,聆听了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杨学《好的学校协同 成就好的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黎津平《家校携手共促共育 2023年暑假学生安全防范》等专题德育讲座。
杨学老师的讲座从“你抓我逃”的暖场游戏开始,将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分成若干个学习探讨小组,用你抓我逃的小游戏让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老师们通过游戏,破冰前行,很快建立起学习小组融洽和谐的氛围。
随后杨老师用三个问题,让老师们开展“头脑风暴”: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是什么?班主任可以从那些维度开展家校协同?如何家校协同,成就好的教育?杨老师让学习小组开展充分的探讨交流,各组用答题卡记录小组讨论的思维导图,并派代表上台代表本组发言。学员代表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班主任,大家讨论交流非常激烈,代表老师上台交流,大家配合默契,常有教育智慧闪现。杨老师在大家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用一个真实教育案例带领学员们进行了个案研讨。
个案研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个案呈现求解;2、小组讨论寻解;3、初步研判分析;4、解决策略共赢。杨老师用她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提醒学员关注家长焦虑症和学生焦虑症的几种常见症状: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个秘密……与焦虑型家长和学生的沟通策略:看见焦虑寻根求源,新环境中学业优势尽失,全职妈妈的焦虑唠叨,让学生长时间接受“负强化刺激”,为维护优秀学生形象玩儿导致行动变形。
杨老师强调,解决策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将电话沟通改成面谈;二是营造分为同频共振。杨老师指出与家长的沟通,并非知识简单的语言沟通,它应包括55%的视觉沟通,38%的声音沟通,7%的语言沟通,所以,面谈更有利于取得家校沟通负良好效果。在与家长面谈时,如何营造分为,让老师和家长实现同频共振非常重要,谈话中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一句关心的话、一个恰当的座位……都能让人的共情心理起到良好的作用。
随后杨老师对协同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协同教育的目的,是家长们的困惑与需求,是核心素养的维度对照,是三类人共同成长。也就是说,协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不断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幸福的人,其中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杨老师用她自己多年来在班级管理中种种充满智慧的案例和做法,像我们们展示了协同育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良好效果,让我们便看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巨大教育潜能,把老师、家长和学生紧紧团结起来,大家凝心聚力,为实现彼此的幸福成长而共同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最差的教育就是说教。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我想,这次南京研学之旅,给我们带来的是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澎湃的教育激情,班主任工作,我们又找到了一把有力的船桨,助我们在教改浪潮中逐浪前行!(撰稿:戈颖娟 摄影:蒋夏艳 审核:翟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