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绚丽的色彩令人赞叹,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一朵绮丽的瑰宝,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为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这项古老而又美丽的工艺,10月15日,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青葵小记者们开展了螺钿手工制作活动。
所谓螺钿,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巧妙加工成薄片,经过精细的刻划和拼组,形成花草、人物、鸟兽、几何图形或文字等精美纹样,根据镶嵌在漆、木等器物表面,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螺钿最早起源于商代,镶嵌工艺技法丰富,通常可分为硬钿、软钿与镌钿三大类。
活动伊始,面对这一传统工艺,小记者们既好奇又忐忑。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的讲解中,大家了解了螺钿的由来和特点,心中升腾起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在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大家怀揣着对美的追求与非遗文化的敬意,以贝石之心,铭金蝶之质。他们小心翼翼地捣碎螺钿片,用镊子轻轻夹起一片片光彩炫目的螺钿片,蘸取适量的胶水,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创意,精心布置着胸针的每一处细节。在一次次的粘贴与打磨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螺钿作品。
螺钿流光,匠心传情。此次螺钿胸针制作活动不仅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老师的好评声中,小记者们纷纷表示,他们表示将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洛初供稿 图\文:蒋春霞 审核:翟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