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点作文 与文本共生
——以苏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为例
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张美红
语文教学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可教学的实际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各行其道,成为教学中的两张皮。特别是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仿佛是一个堡垒,远攻近克都功效不大。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相当一部分教师重阅读而轻写作,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软肋。而作为语文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因文而异,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搜索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找到微点,扣准重点,聚焦难点,把文本资源渗透到学生写作中去,让二者“联姻”,拓展学生表达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动词发,妙笔生花,开拓出作文教学的新天地,不失为一种简单高效的微点训练法。
苏教版八年级下教材的编排文体特征非常明显,几个单元分别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演说词。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单元辨析、弄懂一种文体,难度较大。我们不妨借助写作教材这个载体进行强化训练,一则能培养学生鲜明的文体意识,二则更是能抓住训练点,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散文类找到随文仿写点,激发想象。
散文化的语言的仿写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流动着生命气息的美文,作者选择了紫藤萝这个意象,在描写花卉的部分,按照花瀑——花穗——花朵,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写作,妙雪极具层次感,极具张力。你看,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作者的美感——壮美;局部,从一朵朵小花去看,又有所不同。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美感——优美。同时作者又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么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这流动着的花瀑就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此段描写细细品读,极为美轮美奂,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无论语言,还是构思,都很具模仿的特性。课堂上针对散文的文体特征,抓住文段精讲、品析,当学生能够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妙处,产生创作的冲动后,水到渠成让学生模仿写作。不仅仿其精美的语言,修辞的使用,角度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更要仿其精致的结构,层次的运用,想象的放飞。
综合训练点。《白杨礼赞》其中描写白杨树的一段十分经典:此段以“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总起点白杨树的总特征,接着分写干的挺拔、丫枝的向上、叶子的宽大、皮的光滑,最后总结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特征。此段结构清晰,语言昂扬,十分适合学生模仿学习。在教授了《石榴》一课后,我要求学生模仿《白杨礼赞》此段的结构就《石榴》一课进行压缩仿写,即第一句总起描写石榴的特征——那是一种十分可爱的树,接着分写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然后总结。
这一训练既帮助学生掌握总分总的结构,又检查学生对《石榴》一课景物特征,枝干、叶片、花、果等特点的理解感悟,又能了解学生在课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善于发现这些隐藏在教材中的训练点,作文教学就显得简单易行。
二、说理类抓住迁移运用点,掌握技巧。
议论文是初中生文体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易理解的。如何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容易,得找一个台阶,寻一个阶梯。
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几个重点展开教学:1、议论文如何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2、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要全面典型;3、议论文论述要有理有据。教学结束后乘热打铁布置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用新的论据来替换文中出现的论据,并适当展开论述,在凡人的论据引用上,要求学生就引用班级中的身边同学的事例,但是一个前提就是不能改变文章的结构。本文引论部分从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为引子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本论部分引经据典,从名人到凡人,从生命的危难时刻到人生的平常时刻,有科学家、哲学家、作家,从少女个人到画家群体,可谓是全面典型;结论部分针对现代人越来越实际、物质的现状,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保持人生纯正的追求。条理清晰,文体特征典型,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心灵鸡汤。
借助这个训练点,学生的习作还是比较成功。不但基本能够在行文中展示出基本的议论文结构,更是在论据的选择、论述上有颇多出彩之处。议论文的难点在巧妙的作文训练中巧妙化解,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写作的热情。
三、文学作品捕捉想象续写点,放飞灵性。
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巧在留白。这些情节的拐点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可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练笔,这有利于加深理解课文的主旨,又为学生提供放飞灵性的天空。
留白处补写。“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有的技法,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在是一种智慧。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楼是“中秋过后”一天的下半天,“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了,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在情节推移上出现了跳空,形成了一段空白。小说在这里设置这样一段空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孔乙己作为一个不会营生的读书人,在这段时间里命运如何,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关注。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的视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又有谁关心过他的命运呢?酒客们只是把他当作笑料,掌柜的只是关心孔乙己欠他十九个钱。这段空白让读者关注孔乙己命运的同时,不能不感觉到有一股悲凉涌上心头。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到这一情节后,不妨抛出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鲁迅的写作风格,为孔乙己补写这一段空白的人生经历。这不仅是一次写作的练兵,更是一次对文章主旨、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再挖掘,从学生为孔乙己补写的不同人生经历中我们能够窥探到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深度,对人物的理解程度,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次有效反馈。
情节延伸处续写。有许多小说绘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泰格特的小说《窗》结尾处写到: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留下无数种可能。这是一个绝佳的写作契机,人性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局,发生不同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原著的精妙,另一方面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刺激和促进。
四、演说类扣住角色体验点,完美演绎。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中外人士的精彩演讲。这些演说词风格迥异,有爱因斯坦的真挚,左拉的精辟,公刘的幽默、郭沫若的激情。但是他们都以其机智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自信的气势,让思想的清泉流进每一个听众的心田。
在教学这个单元时,我一改以往单纯讲评的模式,而是将几篇文章的演讲人物分解到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推选出气质、能力等与原演讲者尽量接近的同学来担任演讲嘉宾,承担任务的小组事前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演讲的背景,演讲人的身份、职业、人生履历,为演讲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他同学则充当观众或配角,营造现场演讲的真实氛围;同时要准备好现场提问的问题。在每堂课开始前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由同学上台演讲,第二个环节是该小组接受听众的现场采访,可以是就演讲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也可以就演讲者当下的心情、感受进行问答。以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开始教学后,本单元原本看似单调的深奥的文章颇受学生的欢迎,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文本的再创造。
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尝试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全新演绎,既训练了学生用心听的能力,又指导学生怎样说,包括演讲和现场采访的水平;还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读写环节,自读课文,钻研课文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采访。这种看似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但作文能力的培养却在无形中形成。自然在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下水作文,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进而班级可以进行演讲比赛,使活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众所周知,教材中的选取的文章一般都是经典,从阅读的角度自然可以鉴赏、品味,而从写作的角度,亦多可借鉴。教学时,教师既要让学生进入文章,入情入境,情动于衷,也要注意让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获得写作角度、构思、技巧、语言的借鉴,能形于外。鉴于苏教版八下几个单元鲜明的文体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做一个有心人,抓住一些微点进行训练,就地取材,就能将散落在教材中的一颗颗珍珠捡拾起来,形成系统,不断强化,充分挥教材强大的教学功能,假以时日,相信功到自然成。